登录
注册
注册量5037
浏览量58282
总服务人次18256

Association dynamics

贸易环境

大美朝阳天更蓝

发布日期:2022-09-27

太阳一点点从蜿蜒起伏的山峦上升起,金色的光芒逐渐点亮沉寂在黑暗中的群山……最近,家住在孙河地区的摄影爱好者芮振义站在自家楼上拍摄了一组日出照片,看着美丽的成像效果,他感慨,“以前,拍日出要一大早去郊区碰运气,现在透过窗口就能看到日出,空气质量真是越来越好了。”

清晰地看到远方群山,让蔚蓝成为天空的底色。近年来,朝阳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摆在至关重要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源头治理蓝天长留

大气污染,表现在天上,根在地上。改善空气质量,必须从源头入手。

想要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首先要落实好“一微克”行动。近年来,我区累计淘汰、疏解和升级一般制造业近300家,完成提升改造企业6家,落实北京市餐饮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全区餐饮企业完成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改造1712家。通过动态梳理各类污染源监管台账,开展24小时全时执法,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一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业态相继疏解。

与此同时,我区在氮氧化物(NO2)治理工作上持续发力。严格执行高排放车辆交通管理,2019年以来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和国三排放标准车2.5万辆。加速推进新能源车辆推广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推广新能源车4467辆。截至2021年底,接入市级充电设施平台充电场站836个(充电桩7615个),形成平原地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7公里的充电网络。

扬尘(PM10)治理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区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及人工核查的方式协助街乡开展裸地治理工作,2019年以来共开展13批次,累计治理约5957万平方米。并采用“吸、扫、冲、收”新工艺作业,实施道路清扫,覆盖率达到92.5%。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朝阳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攀升。没有了漫天飞舞的建筑灰尘、气味怪异的汽车尾气……蓝天白云长留在了朝阳。2021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1.4%,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今年年初到现在,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创历史同期最优。

精细管控科技治污

近年来,朝阳区突出科技治污,应用物联网等科技手段,组建了集“监测、预警、巡查、溯源、管控、评估”一体化的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平台,进一步提升科学化、精准化治污能力和环境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平台,融合区住建委场内视频信号、城管执法局“门前三包”和市生态环境局监控资源。在PM2.5、TSP(粗悬浮颗粒)监测上,我区在市里布设的124个点位基础上,加密布设了覆盖全部各社区(村)的380套PM2.5、TSP监测设备,进行更精细化的监测。平台以这个庞大的高密度监测数据为基础,融合气象、卫星遥感等数据,实现对全区大气环境的精细化管控。

在区住建委的视频检查室,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我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等的建设情况,渣土车出门是否清洗、施工土方是否苫盖等情况一目了然。

2019年,区生态环境局又将住建委原视频监控系统连接进入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平台,运用科技化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工作,目前全区共有远程视频监控项231项,监控摄头836个,切实保障视频监控成为施工扬尘治理的有效手段。

在依靠科技力量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方面,朝阳区还建成5套固定式遥感检测设备,3套移动式遥感检测车和汽柴一体设备,进京方向已建成3套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逐步提升区域移动源排放科技手段监管水平。

制度保障强化效果

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区探索、建立了各项污染防治攻坚保障制度,形成污染防治闭环化、常态化管理,有效护航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9年,我区建立街乡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考评工作机制;2020年,我区成立大气精细化联合治理办公室,建立深化日调度、周会商、月总结工作机制。全区以“精准、精细、动态、闭环”为工作标准,以监测数据为治污抓手,重点开展核心区街乡环境问题排查、重点街乡帮扶治理以及对高值异常区域进行跟踪溯源等工作。

同时,区生态环境局、住建委、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还建立精准执法、联合执法和“点穴式”执法工作机制,对施工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用汽油质量、重型柴油车等各类污染源开展联合执法,从源头减少污染。开展街乡大气污染防治月度绩效考核,并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乡开展巡查,督促街乡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最后一公里”职责。